首页 活动管理 百格活动 隔壁都加薪了,你还在加班!

隔壁都加薪了,你还在加班!

2023-09-19 14:10:39 阅读量:107

一个接着一个地对接客户··


在微信、钉钉信息的闪动中手忙脚乱··


在繁杂的多线程工作中不断地切换注意力···


看似每天都在忙忙碌碌,常常加班到深夜。但是最终产出的价值往往却差强人意,为什么?原因到底出现在哪里?如何才能够从“伪忙碌”的状态之中脱离出来?


“伪忙碌”表现在哪里?


“伪忙碌”表现一:过度注重效率而非质量


首先,我们要明白两个概念。


①什么是效率?


效率是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。


②什么是高效?


高效是指在相同或更短的时间里完成比其他人更多的任务,而且质量与其他人一样或者更好。


往往我们很多人将高效和效率的概念混淆,认为高效等于效率。其实不然,高效突出的关键点在于质量。


比如,公司要进行召开品牌会,需要写一份详细的竞品会议分析调查。追逐效率的人会怎么办?先去网上寻找一套模板,然后百度相关的信息填进去,简单概要的分析以下内容:


会议名称


会议议题


会议时间


演讲嘉宾


参会群体


现场演示情况


查找完相关资料,很快完成了工作。高效的人会怎么办?和追逐效率的人一样,除了进行以上的调研之外,还增加了一项内容:思考。


议题的角度是否为今年的行业热点?


演讲嘉宾在行业中的造诣?


参会群体和议题之间有何联系?


看起来,前者所花费的时间更少一点,但是这种缺乏思考的报告,不会得到领导的认可,继而引发接下来一系列的问题等待解决,徒增了工作量。


所以,过度关注工作效率,忽视思考,看起来高效,实际却没有价值。


“伪忙碌”表现二:频繁的工作切换


每天你都是怎么工作的?


假如你现在正在做一份活动策划方案,打开电脑,正在准备构思。微信闪烁了一下,隔离同事想要和你对接一下昨天的调研目标用户结果。你们进行一番商讨,当结束之后,再转到电脑屏幕上,你会发现不记得自己原有的思路是什么?


当花费大量的时间将思绪转回到电脑屏幕中,突然又想到,今天要给领导发送数据报告。又打开微信,将报告发送给领导··· ··


《华为高效工作法》引入了一组数据:“人们一般每8分钟会收到1次打扰,每小时约7次,或者说是每天50—60次”。


其中80%的打扰是没有意义或者是极少有价值的。同时人被打扰后重拾起原来的思路平均需要3分钟,总共每天大约就是2.5h。


也就是说,每天因打扰而产生的时间损失约为5.5h,按照8个小时的工作制算,这占据了工作时间的68.7%。


《深度工作》的作者卡尔·纽波认为,高质量工作产出=专注*时间


即使有的时候我们明明加班到深夜,也有可能并没有什么相应的产出量。


“伪忙碌”表现三:挑自己喜欢的,抵触复杂工作


可以将我们的工作划分为三个区域:舒适区、学习区、恐慌区


舒适区:工作简单、不需要过多的思考,完成起来得心应手


学习区:工作难度增加,需要自己进行独立思考,完成起来一般


恐慌区:工作难度大,难以独自一人完成


根据最小阻力原则认为,人的大脑更倾向于容易的事情。当我们在做一些处于学习区的工作时,大脑处于低刺激,高价值的状态之中,当遇到困难时,大脑很容易倾向于转向高刺激、低价值的活动中,例如:看看微信、刷刷抖音


这种高刺激活动会越来越占据我们的大脑,每次我们规定自己只玩5分钟手机,往往20分钟过去了,手机还是没有离开手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们会发现工作还没有完成,不得不加班才能完成。


杜绝“伪忙碌”,让自己高效起来。那我们应当怎么高效的进行工作?


一、先计划,后分级,再工作


1、为工作设定计划


很多时候,限制我们工作效率的,往往是脑子不够用的一种的状态。我们的大脑不仅仅要想着如何进行工作?还要想着有哪些工作?


比如上文提及到,在活动策划阶段,会有一些其他的工作进行打扰。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些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,放置到合适的时间内完成,将大脑中的内存释放出来,用于集中完成现已有的工作。


列清单就是做计划的一种的方式。顾名思义,就是将我们的工作计划和目标进行罗列出来,需要执行哪些工作。


但是我相信,在罗列出计划清单之后,很多人也会遇到以下这种情形。


清单我每天都写,但是我觉得并没有效果,还是没有改变我每天加班的状态。为什么计划会不管用呢?其实并不是计划本身具有缺陷,而是多数人列清单时,只是笼统地进行了概括。


今天的工作清单:


完成活动策划方案的30%


与同事探讨调研结果


向领导进行会议报告


这并不是清单,而是一种简单的总结,这种清单并不会帮助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

心理学家彼得·M·戈尔维策发明的“WOOP”思维工具,用顺应大脑天性的方式来制定清单。


根据“WOOP”思维工具,我们可以将清单进行修改


今天的工作清单


工作目标:


①完成活动策划方案的30%


②与同事探讨目标用户调研结果


③向领导进行会议报告


完成策划方案的30%——进行拓展


可能遇到的问题:


对竞品会议的调研分析


目标受众人群分析


所选主题、议题分析


需要准备以下内容:


(1)制作竞品分析表格,包括:


会议名称


会议议题


会议时间


演讲嘉宾


参会群体


现场演示情况


议题的角度是否为今年的行业热点?


演讲嘉宾在行业中的造诣?


参会群体和议题之间有和联系?


(2)听取同事调研报告,进行受众人群的细化


(3)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对行业热点话题进行解析


竞品会议有哪些热点话题?


本行业峰会中有哪些热点话题?


与同事探讨目标用户调研结果—进行拓展


可能遇到的问题:


对同事的调研结果做具体的评估,分析目标受众


向老板进行发送会议报告—进行拓展


需要准备以下内容:


数据分析报告


2、为工作设定分级


分级也就是古人讲的“轻重缓急”,将重要又紧急的事情第一时间去做.


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以主观判断,活动策划中包含目标人群分析,但是目标群体的分析要基于同事的调研报告才能够得以完成。竞品分析和热点话题有一部分是重叠内容,可以放在一起进行做。领导说会议报告下班前给到他即可。所以根据对任务的分析,我们将任务的优先级进行了划分。


第一步,听取同事调研汇报,获取目标人群分析


第二步:进行本次会议的目标人群进行分析


第三步:竞品分析报告和热点话题分析


第四步:向领导汇报


划分优先级之后,我们要设定一定的时间节点。一方面是督促自己完成,另一方面可以进行检验本次的工作目标是否过重,需不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整。


二、进入深度工作


当我们完成了以上的工作安排之后,则需要将自己的工作状态调整为深度工作状态。根据卡尔·纽坡特在《深度工作》中的说法,深度工作指的是,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场活动,使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,这种能力能够创造新价值,提升技能,而且难以复制。


比如:花费3个小时的不受干扰地进行竞品会议调研分析。


总之,当你进行深度工作时,你会发现,自己心无旁骛,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工作上,对时间的流逝毫无知觉。


1、时间分段法


将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工作,其他的时间用于做其他的事情。


这个阶段往往是考验我们定力和耐力的时候,要不断地进行专注。科学研究发现:一旦你的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,即使在你想要专注的时候,也很难摆脱这种习惯。


当前,手机和网络是让我们分心的最大一个刺激,因此,预先计划好你使用手机和网络的时间,然后在这些时间之外完全避免使用手机和网络。


2、随意切换法


由于工作的特殊性,有的时候难以抽出固定的时间的用于深度工作中。除了完成本周的目标的时候,往往还需要时时刻刻与客户保持联系,因此,工作时间有可能被切割成无数个碎片。


此时则需要我们通过随意切换法在不同任务之间进行切换。


也就是说,在日程安排时,随时可插入深度工作,只要有空闲时间,就能立刻转入深度工作模式。


你可以缩短深度工作所用的时间,将其拆分成多个小的任务,做成一张检查列表,随时检查自己做到哪里。每完成一个步骤,进行标记清楚,这样当我们被琐粹的事情所打扰之后,能够快速知道自己下一步应当做什么。


比如:你需要完成竞品会议调研报告,预计花费3个小时。但是没有3个小时的整块时间,那么我们需要把竞品调研报告进行细分。我们先调研完成其中一个会议,利用短暂的时间完成之后,再去处理一些繁琐事宜。


END


忙碌而充实的工作可以让我们创造出更多的价值,达到想要创造出的人生目标。但是我们要进行衡量,所付出的时间与产出的价值是否成正比。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非常宝贵,请拒绝无效的忙碌。

x
咨询留言
请填写以下信息,方便与您取得联系,已开启隐私保护

提交
x
企业认领

电话:

提交
x
图形验证码
填写图形验证码发送短信

发送短信